您好,欢迎来到天助网!
东莞天助易站通官网

VIP客服专线:

137 1288 9717

业界新闻
>

互联网自由非自由

英国媒体2月6日曝光,知名黑客组织“匿名”于1月17日在视频分享网站上传了一段电话会议的录音,以及一封发自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电子邮件。录音内容包括来自美英两国执法人员关于针对黑客的调查和开展行动的会谈。这份录音的曝光,对正致力于与黑客组织斗争的美国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从2010年起,“匿名”就针对美国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攻击。值得玩味的是,造成这一轮来自网络空间压力的重要起点,恰恰就是美国国务院自2010年开始大力推动的“互联网自由”战略。这一战略肯定并赋予了用网络技术挑战权威的合法性。事态的发展显示,美国这次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电影《2012》虽然是基于幻想的末日大片,但2012年的开局却也多少令人不安:刚进入2月,三场不同类型的冲突已经在物理和网络两大空间展开。中东北非诸国境内的各种暴力冲突呈现了形态的冲突;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现场呈现了第二形态的冲突;以FBI等为代表的国家机构与以“匿名”组织为代表的黑客在网络空间则悄然进行着第三种形态的冲突。从长期发展来看,第三形态的冲突,一种似曾相识的“黑客战争”,或许更加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匿名”与FBI的互攻战

2月6日,英国媒体刊发了一则消息,称黑客组织“匿名”于1月17日在视频分享网站上传了一段电话会议的录音,以及一封发自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电子邮件。录音内容包括来自美国和英国的5名执法人员的一段谈话,讨论话题恰是针对有关对黑客调查的细节以及如何采取针对嫌疑人的行动展开。

这段录音是如何落入黑客手中的,目前还不得而知。无论何种版本,这份录音的曝光,对正致力于与黑客组织斗争的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公布电话会议录音的目的,“匿名”组织声称旨在反击美国警方在镇压占领华尔街运动时采用的包括喷射辣椒水在内的“残暴走径”。

“匿名”组织与FBI的恩怨,至少可以追溯到2010年底,当时爆料网站“维基揭秘”披露了美国国务院的内部电报,从事网络支付的公司PayPal、信用卡公司万事达等采取措施,禁止客户向“维基揭秘”的账户转账。因此,“匿名”组织从2010年12月6日到12月10日,对Paypal公司的服务器发起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FBI和美国司法部随即介入:2011年1月27日,FBI在全美12州和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发出27份搜查令;7月19日,FBI又在全美11州发出21份搜查令,进一步调查其它设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匿名”组织成员。

同一时间内,美国司法部向包括推特公司在内的互联网内容供应商以及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发出国家安全信函,要求其提供若干“匿名”组织成员的相关信息,包括ip地址、信用卡帐号、发送信息内容等。

今年1月19日,为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司法机构逮捕了知名分享网站Megaupload.com的创始人,几小时之后,“匿名”组织发动了新一轮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目标包括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等组织的官方网站,明确声称此举旨在打击关闭Megaupload网站,以及推行《停止在线盗版法》等举措。

“匿名”与FBI的互攻战

2月6日,英国媒体刊发了一则消息,称黑客组织“匿名”于1月17日在视频分享网站上传了一段电话会议的录音,以及一封发自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电子邮件。录音内容包括来自美国和英国的5名执法人员的一段谈话,讨论话题恰是针对有关对黑客调查的细节以及如何采取针对嫌疑人的行动展开。

这段录音是如何落入黑客手中的,目前还不得而知。无论何种版本,这份录音的曝光,对正致力于与黑客组织斗争的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公布电话会议录音的目的,“匿名”组织声称旨在反击美国警方在镇压占领华尔街运动时采用的包括喷射辣椒水在内的“残暴走径”。

“匿名”组织与FBI的恩怨,至少可以追溯到2010年底,当时爆料网站“维基揭秘”披露了美国国务院的内部电报,从事网络支付的公司PayPal、信用卡公司万事达等采取措施,禁止客户向“维基揭秘”的账户转账。因此,“匿名”组织从2010年12月6日到12月10日,对Paypal公司的服务器发起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FBI和美国司法部随即介入:2011年1月27日,FBI在全美12州和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发出27份搜查令;7月19日,FBI又在全美11州发出21份搜查令,进一步调查其它设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匿名”组织成员。

同一时间内,美国司法部向包括推特公司在内的互联网内容供应商以及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发出国家安全信函,要求其提供若干“匿名”组织成员的相关信息,包括ip地址、信用卡帐号、发送信息内容等。

今年1月19日,为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司法机构逮捕了知名分享网站Megaupload.com的创始人,几小时之后,“匿名”组织发动了新一轮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目标包括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等组织的官方网站,明确声称此举旨在打击关闭Megaupload网站,以及推行《停止在线盗版法》等举措。

黑客回归“反权威”传统

在“匿名”组织与FBI的这三个波次的互动中,存在比较明确的特点,即导致黑客攻击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收益或者个人的声望。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回归,因为在人们或许已经淡忘的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一批黑客,其主要的动机就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反战运动中所特有的反权威与无政府主义倾向。对大公司和政府机构的黑客攻击,都被视为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这种早期的黑客行动,随着20世纪80-90年代来自执法机构的大力打击,一度销声匿迹,不再成为欧美黑客攻击行动的主流。

而今,伴随着“维基揭秘”、中东北非之乱、占领华尔街等现实世界的事件,“匿名”组织再度将早期黑客的“反权威”和“无政府主义”意识形态带回到了黑客攻击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黑客组织对社交网络以及跨国非政府组织网络的娴熟运用,这种“反权威”行动对联邦调查局等部门构成了更大的挑战,单一国家单一部门的单独应对,显然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跨国松散的黑客行动者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当然更加值得深思与玩味的是,造成这一轮来自网络空间压力的重要起点,恰恰就是美国国务院自2010年1-2月间开始大力推动的“互联网自由”战略,这一战略,肯定并赋予了用

“互联网自由”反成美安全新威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9日 15:37  东方网-文汇报

英国媒体2月6日曝光,知名黑客组织“匿名”于1月17日在视频分享网站上传了一段电话会议的录音,以及一封发自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电子邮件。录音内容包括来自美英两国执法人员关于针对黑客的调查和开展行动的会谈。这份录音的曝光,对正致力于与黑客组织斗争的美国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从2010年起,“匿名”就针对美国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攻击。值得玩味的是,造成这一轮来自网络空间压力的重要起点,恰恰就是美国国务院自2010年开始大力推动的“互联网自由”战略。这一战略肯定并赋予了用网络技术挑战权威的合法性。事态的发展显示,美国这次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电影《2012》虽然是基于幻想的末日大片,但2012年的开局却也多少令人不安:刚进入2月,三场不同类型的冲突已经在物理和网络两大空间展开。中东北非诸国境内的各种暴力冲突呈现了形态的冲突;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现场呈现了第二形态的冲突;以FBI等为代表的国家机构与以“匿名”组织为代表的黑客在网络空间则悄然进行着第三种形态的冲突。从长期发展来看,第三形态的冲突,一种似曾相识的“黑客战争”,或许更加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匿名”与FBI的互攻战

2月6日,英国媒体刊发了一则消息,称黑客组织“匿名”于1月17日在视频分享网站上传了一段电话会议的录音,以及一封发自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电子邮件。录音内容包括来自美国和英国的5名执法人员的一段谈话,讨论话题恰是针对有关对黑客调查的细节以及如何采取针对嫌疑人的行动展开。

这段录音是如何落入黑客手中的,目前还不得而知。无论何种版本,这份录音的曝光,对正致力于与黑客组织斗争的执法部门来说,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公布电话会议录音的目的,“匿名”组织声称旨在反击美国警方在镇压占领华尔街运动时采用的包括喷射辣椒水在内的“残暴走径”。

“匿名”组织与FBI的恩怨,至少可以追溯到2010年底,当时爆料网站“维基揭秘”披露了美国国务院的内部电报,从事网络支付的公司PayPal、信用卡公司万事达等采取措施,禁止客户向“维基揭秘”的账户转账。因此,“匿名”组织从2010年12月6日到12月10日,对Paypal公司的服务器发起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FBI和美国司法部随即介入:2011年1月27日,FBI在全美12州和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发出27份搜查令;7月19日,FBI又在全美11州发出21份搜查令,进一步调查其它设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匿名”组织成员。

同一时间内,美国司法部向包括推特公司在内的互联网内容供应商以及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发出国家安全信函,要求其提供若干“匿名”组织成员的相关信息,包括ip地址、信用卡帐号、发送信息内容等。

今年1月19日,为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司法机构逮捕了知名分享网站Megaupload.com的创始人,几小时之后,“匿名”组织发动了新一轮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目标包括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等组织的官方网站,明确声称此举旨在打击关闭Megaupload网站,以及推行《停止在线盗版法》等举措。

黑客回归“反权威”传统

在“匿名”组织与FBI的这三个波次的互动中,存在比较明确的特点,即导致黑客攻击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收益或者个人的声望。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回归,因为在人们或许已经淡忘的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一批黑客,其主要的动机就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反战运动中所特有的反权威与无政府主义倾向。对大公司和政府机构的黑客攻击,都被视为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这种早期的黑客行动,随着20世纪80-90年代来自执法机构的大力打击,一度销声匿迹,不再成为欧美黑客攻击行动的主流。

而今,伴随着“维基揭秘”、中东北非之乱、占领华尔街等现实世界的事件,“匿名”组织再度将早期黑客的“反权威”和“无政府主义”意识形态带回到了黑客攻击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黑客组织对社交网络以及跨国非政府组织网络的娴熟运用,这种“反权威”行动对联邦调查局等部门构成了更大的挑战,单一国家单一部门的单独应对,显然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跨国松散的黑客行动者网络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当然更加值得深思与玩味的是,造成这一轮来自网络空间压力的重要起点,恰恰就是美国国务院自2010年1-2月间开始大力推动的“互联网自由”战略,这一战略,肯定并赋予了用网络技术挑战权威的合法性。但事态的发展显示,美国纵然具有巨大的影响,但其实质性的控制能力,并非如预期般强大,在这个全新的空间,“美国例外”看来只能作为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而存在。

返回目录

  • 商盟会员,一网通天下
  • 商盟认证,生意更安全
  • 商盟客服,全网部署,洞察每个访客
  • 金牌供应商,尊贵特权,无所不在

Copyright © 2006-2016 天助网 版权所有          诚聘英才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工信部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9100658号